![]() |
7月7日,漢口江灘蘆花觀景棧道被江水漫過,相關(guān)部門提醒市民避免去江邊游玩逗留,注意人身安全。 長江日報記者苗劍 攝 |
![]() |
|
![]() |
|
![]() |
中小河流眾多 本版制圖 王語哲 張莉 馬超 |
7日7時,長江漢口站水位到達(dá)27.30米警戒線。19時,這一數(shù)字上升至27.42米。12個小時,江水以每小時1厘米的速度不斷上漲,長江武漢段的防洪形勢異常嚴(yán)峻。7日,武漢市水務(wù)科學(xué)研究院院長王懷清向長江日報記者解讀,武漢的防汛壓力主要受到特殊地形、上下夾擊和中小河流眾多三方面影響。
地勢低洼,洪水位常常高于城市地面
武漢的歷史,是一部與水共生、與水相爭的歷史。千百年來,長江洪水給城市的壓力始終存在。特別是1954年、1998年暴發(fā)的大洪水,至今仍讓不少武漢人回憶起來感到心驚。
武漢市水務(wù)科學(xué)研究院院長王懷清表示,武漢的防洪壓力源于自身地勢較低這一“先天不足”。除少數(shù)山丘和湖塘外,武漢市區(qū)的一般地面高程為21米至27米,平均地面高程為24米,自有記錄以來長江武漢關(guān)多年平均最高洪水水位為25.56米,高出地面1.56米。也就是說,到了汛期,如無堤防,江水會直接淹沒城區(qū)。
7日17時,漢口站水位27.42米,已高于武漢平均地面高程3米多。在漢口地區(qū),漢口江灘的二級平臺已被江水淹沒。
上泄下頂兩邊灌,長江武漢段承受著“上下夾擊”
對于位于長江中下游的武漢來說,長江武漢段的防洪壓力主要來自于“上泄下頂兩邊灌”。上泄指的是長江上游的下泄流量;下頂指下游鄱陽湖對長江武漢段的頂托;兩邊灌,分別是漢江和洞庭湖方向的來水。其中,上游來水是武漢洪水量的主體。目前,雖然漢江水位也維持在警戒線以上,但長江武漢段暫未受到漢江及下游鄱陽湖頂托的影響。
“可一旦四方同時施加壓力,就有可能導(dǎo)致大洪水的暴發(fā)。”王懷清說,1954年、1998年的大洪水就是如此。當(dāng)時上游來水大,洞庭湖、漢江猛灌,下游鄱陽湖漲水嚴(yán)重,對長江武漢段形成頂托之勢。因此武漢歷來把防汛當(dāng)成天大的事,寧可備過不可備不足。
中小河流防汛壓力增大,區(qū)域性洪水的危害性很大
1998年,長江干堤進(jìn)行了新一輪除險加固,堤防建設(shè)速度及程度遠(yuǎn)超中小河流。事實上,受汛期降雨影響,武漢中小河流的防汛壓力更甚。
武漢有165條河流,其中一級連江支流7條。這些河流作為武漢防洪體系的重要影響因素,水位上漲過猛時,會給河流周邊區(qū)域帶來巨大的防汛壓力。在近年的防洪歷史中,舉水河就曾出現(xiàn)過一天之間跳漲7米的險象。
截至7日15時,我市中小河流防汛形勢嚴(yán)峻:府澴河童家湖閘外水位27.36米,超警戒水位1.36米,水位上漲;灄水河黃陂站水位26.99米,超警戒水位0.99米,水位上漲;通順河北垸閘前水位27.07米,超警戒水位0.57米,水位上漲;倒水李家集站水位26.61米,超設(shè)防水位0.31米,水位上漲。
“長江防汛形勢不容樂觀,中小河流防汛壓力增大。”王懷清稱,遭遇強降雨,中小河流周邊容易形成山洪。還有水庫,也必須牢牢盯著,一旦發(fā)生險情,下游的村莊、農(nóng)田將會受到重創(chuàng)。
(長江日報記者黃師師 通訊員廖宇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