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片艾葉、一捧糯米,蒸騰粽子飄香
一根針、一段絲絳,翻轉(zhuǎn)香囊搖曳
一扇槳、一艘船,吶喊龍舟競渡
今天,2020武漢中華奇石館“石間.生活”第一課開講,長江日報記者周劼、觀賞石鑒評師李偉和奇石館美學官鄒周文白三人慢話端午文化,找尋石頭上的端午印記。
01
你心目中現(xiàn)代精致生活是什么樣的?李偉老師喜歡收藏奇石,還會給石頭配上最精美的底座。這種喜好和審美都來源于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敬慕之情。不論是古老還是傳統(tǒng),保留一份詩意的情懷,從傳統(tǒng)中汲取靈感,灌溉現(xiàn)代的生活方式
我們學習這些傳統(tǒng)文化習俗:從端午節(jié)的來歷,到“端午”二字的意涵;從端午節(jié)與屈原的聯(lián)系,到端午節(jié)的習俗:吃粽子、賽龍舟、做香囊。
不斷地繼承過去的傳統(tǒng)、也不斷地讓傳統(tǒng)在當下煥發(fā)活力。
02
百萬年前的景觀石上
銘刻端午節(jié)的自然印記
我們看到的關于端午節(jié)的印記都是文化印記,那么在大自然中有沒有關于端午節(jié)的自然印記?端午節(jié)的文化印記可能只有幾百年上千年,但是關于端午節(jié)的自然印記,可能有幾百萬年上億年。
我們常常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像一個預言家,把我們很多生活的場景,在幾百萬年前就銘刻在大地上?;蛘哒f,我們總能在大自然的某些片段中找到我們熟悉的場景,這就讓自然和人文有了一種血脈的聯(lián)系。
這方巨大的石頭是武漢中華奇石館中的鎮(zhèn)館之寶——三峽石。這塊三峽石上所描繪的場景,是不是讓人聯(lián)想到端午時節(jié),人聲鼎沸的賽龍舟現(xiàn)場?圍觀群眾早已密密麻麻的分布在岸邊,水里的龍舟隊伍已經(jīng)排列好,一聲哨聲后,大家劃著槳爭先恐后的在江里滑行,岸邊的圍觀群眾已經(jīng)按耐不住興奮,仿佛能聽到他們的吶喊助威聲。有的小船,借著東風,一馬當先;有的小船,不小心碰到了江里的暗涌,船上的船夫喊著往左往右……
這些歷史都“鐫刻”在這方石頭里,當然“鐫刻”要打引號,因為它不是人力所為,而是大自然所為。石頭上的龍舟競渡是怎樣形成的?
每一塊巖石中間都有肉眼看不見的微小裂隙,含水的氧化物和鐵錳的氧化物順著石頭縫隙下落、沉淀。紅色是赤鐵礦、黑色由氧化錳形成、褐鐵礦形成黑色,有兩種不同的氧化物同時在一個平面出現(xiàn)就會形成如上圖中的顏色和圖案。
歷史記載中的龍舟的形狀比較特別,一般都是狹窄細長,全身以杉木制作,所以整條船非常輕,船頭飾以龍頭,船尾飾以龍尾。整條船有的達到11丈,有80支槳,次一點的是9丈60支槳,再小一點的是7丈,有40支槳。在元代人所畫的《龍舟競渡圖》中可以看到,當時參加比賽的龍舟有的裝飾得極其華美,有的龍身已經(jīng)有好幾層,雕樓畫棟。
石頭粽子、石頭豆糕
大自然百萬年前就在過端午
看石頭粽子、石頭綠豆糕、石頭小米、石頭豌豆黃……這一桌石頭版本的滿漢全席仿佛在述說,大自然在幾百萬上億年就開始過端午節(jié)了。
我們說這塊石頭像某一個場景,往往來自某種主觀想象,但這個主觀想象一定會有生活的積累,我們就是在自然界像與不像的想象中,回味我們生活的豐富與喧囂。
03
現(xiàn)代精致生活的范式
香囊是端午節(jié)的傳統(tǒng)習俗,來看一個香囊該如何制作的。
說到端午香囊,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。編香囊的起源也很早,最早時候是用草編成一串粽子的形狀,掛在小孩子的身上,當做吉祥飾品。后來用五彩絲線編織就越來越漂亮了。據(jù)記載,明代的時候,端午的香囊已經(jīng)用絲綢縫制。形狀有人形,粽子形,蒜頭形,老虎形,佩戴在婦女和小孩兒的胸前,用以避邪。香囊里面除了香料外還有雄黃等藥品。
歡迎大家在這個傳統(tǒng)佳節(jié),和我們一樣,來尋覓端午的自然印記。